2008年8月12日星期二

【转自新闻中心 > 国内新闻 > 媒体聚焦-人民论坛专题】中国官场流行语折射官员心态 透出四种不良风气

·
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8年08月12日05:57 人民网
编前:有道是颜色有流行,穿衣有时尚,官场亦有官话流行。时下,在某些机关形成了一种官话陋习,一些领导干部信奉官话套话为“护身符”,开口闭口都是“必须”、“坚决”、“一定要”、“着力解决”、“认真贯彻”、“坚决执行”等态度坚定的词汇,而事实上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却未必了解,只不过是拿来装潢门面而已。那么,这些四平八稳、不知所云的官话背后,隐藏着官员怎样的心态,折射出官场怎样的风气,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反思。
领导干部讲话出现频率最高的12词
  
  近日,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《秘书宝笈》的文章,粗略读后不以为然。事后细想,仿佛明白了一些个中玄机。在慨叹捉刀者的刀法了得之余,对当下官场的流行语平添了几分隐忧。
  一是“中庸”之道。我们老祖宗讲,不偏不倚谓之中庸。现代人没有理解其本意,倒学会了中国人的处事哲学,说话做事讲究四平八稳,话不能说满,事不能做绝,此乃成熟标志也。君不见不少官员讲话喜欢说的“不尽如人意”,听起来似乎不好,实则自我感觉良好,世界上有什么事能尽如人意呢?“一定的”,作用可以有两种:一是作谦虚状,成绩虽然斐然,也只称一定的;二是文过饰非,虽然问题不少,也还是一定的。“基本上”,略同于一定的,但比一定的更具妙用。无论谁从什么角度挑剔,均可以基本上应付。“阶段性成果”,到啥地步说啥话,几乎天衣无缝,比之“基本上”、“一定的”又进了一步。难怪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被称为“不倒翁”,可谓深谙中庸之道!
  二是“塞责”心理。在政务公文中,“有关部门”,出现频率颇高,且是妙用无穷的词汇之一。既可概括一切,又可遮掩一切。至于谁是有关部门,语焉不详又似有所指,全靠听者自己去猜想,难怪有人说这是最难找的部门!“高度重视”,往往出现在事情发生之后,潜台词是这事都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,老百姓还有什么要说的呢?“严肃处理”,一般是指不涉及刑事责任的处分,小到批评检查,大到撤职除籍,一律适用。至于“有效措施”,有效无效全看时间,事情结束之后可以讲采取了有效措施,事情发生之前可以讲要采取有效措施。“工作需要”,是职务更换的必用语,已流行了数十年,升迁可用,褒贬也一样,难怪有人说最冠冕堂皇的语言是“工作需要”。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,让这些捉刀者发挥到了极致!
  三是“媚上”心态。不知从何时开始,凡是上一级领导在正式场合中所讲的话均冠之以“重要讲话”,仿佛不加重要一词,无以表达对领导者的尊重和对其讲话的重视。“力度”,则是物理和哲学名词的巧妙结合,不同之处在于这个“力”和“度”是难以衡量的,天知道加大的力度有多大,更不知道为何过去不加大力度。
  这些官场流行语,既反映了有些官员的心理,也反映了部分文人的心态。我们不需探究这些人的动机如何,就其社会影响而言,官场流行语不仅助长了庸俗官风,也使官员的形象受损,威信下降。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人民群众需要的是那些不打官腔、真抓实干的平民化领导。领导者就必须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,说有个性的话,做有个性的官,勇于开创官场清新风气,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尊重。
  四是“八股”文风。领导干部处理问题,宣传部门进行报道无可厚非。但是,如果这种报道如出一辙,甚至成为一种宣传报道的统一口径时,就感到有一股酸酸的八股文风在作祟。什么事如果都是领导“高度重视”、发表“重要讲话”、作出“重要批示”、采取“有效措施”、进行“严肃处理”、取得了“阶段性成果”,套话连着空话,老百姓听腻了,不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,也会对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提出置疑。难怪人们看新闻报道时发现:会议没有不隆重的,讲话没有不重要的,决议没有不通过的,领导没有不重视的,进展没有不顺利的,问题没有不解决的,成就没有不巨大的。笔者不知如果去掉了这些修饰性定语,是否就会淹没领导干部的功绩,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?(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、博导)
  “文抄公”的无奈
  领导干部讲话稿很多时候都是由秘书代写。有这样一个小品,说某单位领导接到去上级开会的通知,抓住办公室主任代劳。他签过到便中途开溜了。当领导要其传达会议精神时,主任傻了眼。不过凭他多年给领导写材料的经验,便如此这般地胡编起来:一是提高认识,端正态度;二是领导重视,亲自过问;三是责任明确,措施到位;四是狠抓落实,务求实效。没几天会议材料发下来,一对照居然蒙对了,几点基本内容一致。这其实是官场文书格式化的必然,现在各类文书,汇报材料越来越有考究和统一的迹象,很像是一种格式化的工艺流程下的产品。
  作为官员,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文抄公”也是被“逼”出来的。面对开不完的会,讲不完的话,今天材料明天材料天天材料,有几个人能不头大?领导要求越来越高,篇篇都要有“文采”,份份都得有“新意”,而且还不能出什么错,得字字斟酌,中规中矩,而用一些格式化的语言是最不会出错误的。当秘书的就是浑身是铁,又能打出几颗钉?于是网上摘,书中翻,现有材料中找,你抄我,我抄你,到了领导嘴里就演变成了官场流行语。因为对于领导来说,说官话有安全感,这样的安全感是屡试不爽的,久经考验的。大凡官话套话,都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,于是乎上行而下效,官员俨然成了大报告的“解说员”、权威报刊的“读报员”,渐渐习惯于官话这样一种四平八稳的公式化语法和行文。即便得不到表扬,也不至于挨批评。那秘书们也只能写这些“官样文章”,官员们也只能“官话流行”。
  我认为,官场流行语源于愈演愈烈的官场文山会海之风的影响,更深受各种流于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之害。官僚主义不除、 “民声”不登大雅之堂,官场流行语不绝。
 官者总要讲话,而讲话必要讲话稿,讲话稿必狠下功夫,这似乎已经成了当今中国官场的一个惯例。而就在那些字斟句酌、反复推敲的领导讲话稿中,诸如“有关部门”、“高度重视”、“重要讲话”、“严肃处理”、“有效措施”、“工作需要”等一些你用、我用、大家用的词语,也便成了秘书屡试不爽、领导津津乐道的流行语、热点词、重要句。这种官场流行语透出了四种不良风气:
  抄袭之风。对于抄袭,发现者恨之,而使用者却乐之、爱之。“天下文章一大抄,就看会抄不会抄。”各行各业,只要是和文字打交道的,摘摘抄抄、拼拼凑凑,已经是大家心知肚明的“潜规则”,当然官场也不例外。也许有人会说,文字是社会的,既然你能用,我自然也能用。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我们的一些文字秘书,甚至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,在动笔、动口之前,常常会参考参考别人的或别的地方的经验、做法,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,很多东西网上一搜、一查,便能整段整篇地下载下来,稍加改头换面,便成了自己的经典之作、惊世之语。对于那些深谙文字秘笈的官场中人,摆弄几个流行语,应该是他们轻车熟路的拿手好戏。
  浮华之风。常言道,文以载道,言为心声。华而不实的作风,是党内必须坚决摒弃批判的。但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,对待工作却是飘之又飘、浮之又浮。工作没干多少、成绩没有多少,却在汇报材料、领导讲话中,堆砌词藻、变换数字、玩弄伎俩,大有气吞山河的磅礴之势。而需要分析问题、查找不足的时候,却遮遮掩掩、含糊其辞、模棱两可,什么“严肃对待”、“认真对待”、“一定的”、“基本上”、“不尽人意”这些没有尺度的词语便会派上用场,成为领导的洗责肥皂和挡箭牌。
  媚俗之风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越是好听的,领导越爱听;越是空泛的,秘书越爱用。只要是出于秘书之手的领导讲话稿,大量的排比句、对偶句、夸张句,大段的废话、套话、官话,大批的生造词、臆想句、鼓吹,层出不穷、不断翻新。对于这样的领导讲话,如果是在干部会议上,也许领导者说得很带劲、很激动,而台下说不定是鼾声如雷、沉睡一片;如果是讲给老百姓听,领导者还在滔滔不绝,群众说不定已走了大半。
  攀比之风。卖弄攀比等丑行陋习,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官场,并被某些领导干部“发扬光大”到了极致。为了展现自己的实绩、成绩、业绩、政绩,一些领导什么话都敢说,明明很普通、很平常,却巨大、巨大、再巨大。别人写了那么好的讲话稿,自己当然要在此基础上再粉饰、润饰、装饰,否则怎么体现出水平和能力,于是类似“一年突破,两年翻身,三年变样”这样的目标和口号,经常性地出现在领导的讲话和报告中,而具体完成了没有,完成得怎样,恐怕也只有那些玩弄文字、玩弄权柄的为官者知晓。
  群众爱听大白话,百姓爱戴平民官。领导说什么话,怎么说话,既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深度,更体现着党的务实亲民作风的落实与否。我们期待一些粉饰太平、言过其实、不着边际的官场流行语不再流行,让群众多听到一些亲切自然纯朴感人的群众语言、大众语言,多见到一些求真务实、真抓实干、亲民爱民的好领导、好公仆。
  (作者:倪洋军 江苏省洪泽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)

0 评论: